•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校长信箱
  • 图书查询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思考与建议

作者:刘鲁宾    发表日期:2013-12-3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调整:[ + 放大 - 减小 ]

思考与建议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崔 峦

 前提是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语文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认识: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不少,语文教育在前进。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问题,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一)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推动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地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宋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我们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交出了昂贵的“学费”要防止左右摇摆,避免大的曲折,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对培养对象在语文方面的要求。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一致的。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对应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应过程、方法目标;

 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超群──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语文素养是上述诸方面的融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快速导航
校内公告
关键字搜索:
资源中心
  • 科学——8.形状改变了-... ​7.0MB
    上传时间:2020-06-01 15:38:40

  • 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课... 1.1MB
    上传时间:2020-06-01 09:51:12

  • 教学课件——美丽的黄... 1.1MB
    上传时间:2020-06-01 09:46:04

  • sumartaPDF 5.6MB
    上传时间:2020-05-26 09:41:28

  • 校歌 5MB
    上传时间:2017-11-21 17:10:56

  • MP3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