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思索中成长
——“全国班主任德育工作论坛”学习体会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到上海——这个教育的前沿阵地去学习。短短四天的学习和参观,我有幸聆听了素有著名德育教育家、教育部基教司德育处原处长孙学策在大会上的精彩报告、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李莉老师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话、上海市德育课程研究开发实训基地主持人张人利院长绘声绘色地做了办学特色的介绍等。几天的学习和参观中,精彩的演讲不仅让我大开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教育的新方法。四天的学习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给了我不少的启迪,使我深深感悟到:要用心做德育和懂得怎样育人。
一、育人要有艺术
全国著名德育教育家孙学策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了做德育工作的艺术。使我感触很深,让我受益非浅。懂得了德育工作做什么?德育工作怎么做?这就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特殊的案例,针对一对双胞胎因上学迟到撒了谎进行问卷调研,要求在座的各国德育老师进行当场答卷。结果不同国家的老师处理的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中国的代表说:“要和撒谎的孩子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的家长,和家长共同批评教育”。阿根廷的代表说:“让他们顺着足球场跑上5圈,好好反省”……以色列的代表处理的办法:把这对双胞胎分别放在两个房间让他们写上汽车补的是那个轮子、多少钱、在哪家修理铺补的车胎,然后把他俩叫在一起互相看对方写的内容,同时这位老师在场什么也没有说,慈祥中带有严厉,只是微笑着注视他们。然后问在场的各国学生哪个国家的代表处理方法你赞同,所有的学生都赞同后者的教育方法,学生赞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位学生撒了谎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说的。这样的教育既是撒谎的学生不难堪又很难为情。老师此时无言胜有声……通过这个故事,使我学到了教育的艺术,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反思自己,以前我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会不遣余力地、苦口婆心地向学生穷追猛打,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规劝学生应该怎样怎样,不能怎样怎样,真可谓磨破嘴皮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老师不愿退守,不肯给学生一份“余地”与“空白”。这次学习回来,我也有意识的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期盼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批评教育时,力求做到对于学生的过错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我想:从学生的心理承受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育人要抓基础
从这位专家的讲座中我还领悟到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最适合进行道德底线教育,要抓基础,最有时效性。道德底线教育是以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即对行为主体的最低道德的要求,道德底线教育的价值,就是注重“真、小、实”。而道德底线教育着眼于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学生容易着手,也容易理解。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无法忽视榜样的作用。比如我们经常问学生,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雷锋的什么精神?学生会说学雷锋“助人为乐&rdqu